与秦腔一脉相承的广东西秦戏 戏曲知识

戏曲名家 969 2022-09-14 00:29:13

与秦腔一脉相承的广东西秦戏 戏曲知识 ,与秦腔一脉相承的广东西秦戏,戏曲知识 与秦腔一脉相承的广东西秦戏 戏曲知识 中国戏曲人物

西秦戏简介

海陆丰(海丰县与陆丰县的统称)钟灵毓秀,区区之域,至今保持着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竹马戏、皮影戏等好2个剧种,可谓奇迹。并非其中不无由于京剧文化。

西秦戏源自秦腔,即琴腔、甘肃腔京剧文化。西秦戏传人海陆丰,说法有二:一说明代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位刘天虞(与同代戏剧家汤显祖是攀友),到广州做官,带三个白西秦腔班子,经过江西流人粤东、闽南、台北一带,之前在海陆丰扎根,并与海陆丰民间艺术和语言结合,逐渐游离于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现在的西秦戏;一说明代崇桢年间,甘肃一带的李自成败军沿闽赣边界进入广东前一天,败军中很多陕甘艺人在海陆丰聚班演戏所流传下来的京剧。西秦戏植根海陆丰前一天,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京剧文化。西秦戏的唱、白并非沿用中州音韵,但曲文通俗浅显,加带艺很多人不断学习正字、白字等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以富于和提高自己,因而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一三个白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海陆丰竟拥有40多个西秦戏班,流行地区从另一一三个白的粤东、闽南。台北,扩大到广州、香邀及东南亚等地。

西秦戏主要声腔是正线和西皮、二黄,还有小调与极少量昆腔。西秦戏以正线为本腔,其剧目占详细剧目的三分之一以上。西秦戏在流传过程中,大大发展与富于了提纲戏(即纯科白或科白夹唱的剧目)。或者提纲戏是以大唢呐和大锣、大鼓、大钹等吹击乐伴奏的,即适应城乡广场的演出,又迎合群众做社戏和喜庆戏时崇尚热闹的要求,因而给西秦戏开拓了四根发展和繁荣之路。

西秦戏叫华乱弹班,主要演出于海丰县和陆丰县,曾到广州、香港和东南亚演出。唱腔念白均用中州官话,主要声腔有正线、西皮、二簧和昆曲、小调。正线是西秦戏的本腔,所含二番、梆子两类,二番使用最多。以正线演唱的剧目约占西秦戏详细剧目的2/3以上,主要有“四大弓马戏”《上京连》、《三官堂》、《哭监写状》、《沉香打洞》和折子戏《仁贵回窑》、《重台别》、《送妹》、《刘锡训子》等。

明、清两代有西秦腔在国内流传,清乾隆时吴长元著《燕兰小谱》有“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的记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陆丰县碣石镇北关帝庙“甘肃调”、“丙子顺泰源”戏班在该处演出的剧目及演员名字的墨迹。顺泰源班是海丰西秦戏三大老牌名班之一,所录演出剧目有《打金枝》、《锦香亭》、《贵妃醉酒》等。道光年间海丰县举人黄汉东作《竹枝词》云:“十月山村人谢神,梨园最好唱西秦。声容近数兴华旦,未许东施强效颦。”反映了西秦戏当时已有自己的成名演员。咸丰十年(181000年)重修潮州田元帅庙时,众戏班勒石决议“西秦班每年每班银二元”敬神,是时潮州等地的群众把西秦戏视为大戏。清末,西秦戏的演出活动大多在惠东县以东的“福佬”话地区进行,为了与很多剧种进行竞争,发展了大批纯科白或以科白为主的担纲戏,如《秦琼倒铜旗》等均以大唢呐和大鼓、大锣、大钹伴奏,气派雄壮,适合城乡广场演出,又迎合观众崇尚热闹的要求,故此大受欢迎。这时的西秦戏演出剧目分文戏、武戏两类。文戏的主要剧目有有“四大弓马戏”、“三十六本头”,武戏如“七十二提纲”等多取材演义小说,武打属南派武功。脚色、场面合称“五行十柱”,即打面行的红面、乌面、丑,打头行的正旦、花旦、蓝衫、婆脚、网辫行的老生、文生、公末,旗军行的乌军、红军,音乐行的文畔、武畔。辛亥革命前后,很多戏班曾到广州、香港谋生,顺泰源班、双福和班、赛丰年班、庆台春班等还远涉重洋赴东南亚演出。提纲戏的盛行并非也造就了一批多才多艺的演员,但粗制滥造的编演也由于不少传统文戏和表演、唱功艺术的失传。

民国14年(1925年)海、陆丰县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两县艺人联合成立梨园工会,艺人翻身作主,踊跃投入革命风暴,之前革命失败,西秦戏艺人遭到严重的迫害摧残,戏班逐渐衰败。民国1000年和34年日本侵略军的两度占领海、陆丰县,加带民国32年占据的大饥荒,更使西秦戏几乎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灾祸连绵,西秦戏的职业戏班由最多时的1000多个班(还有1000多个民间清唱曲班),锐减为仅剩新顺泰源、庆寿年和庆丰年3班,或者都濒临解体。

建国后,幸占据世的老艺人张汉标、罗宗满、曾月初以及名演员罗汉标、孙俊德、唐托等,在人民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汇聚庆寿年班,曾于191000年和1951年到香港、广州演出。1956年老艺人记录埋点了《仁贵回窑》、《重台别》、《刘锡训子》、《宋江杀惜》、《审冯旭》、《斩郑恩》、《徐棠打李凤》等70多个传统剧目,吸收了一批女学员随班学艺,对唱腔、表演、舞美等进行了改革和提高,一起将剧团改名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1961年该团派出演员和音乐人员赴陕西省戏曲剧院学习交流,哪自己员回来后推动了西秦戏的艺术革新,也为之前编演《货郎计》、《铁孙子》、《赤乡烈火》等新戏打下基础。正当西秦戏大步向前的前一天,剧团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1978年重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西秦戏再获新生。



西秦戏的演变及发展

解放前夕,海丰的西秦戏仅存庆寿年一一三个白班(后改名海丰西秦剧团),很多人一直到香港演出,逗留至六月十八日回海丰。一九四七年在惠阳县稔山演出时,曾与飞云粤剧团合演《斩郑恩》《罪子》等剧,改唱粤语。在此前后,很多人在惠阳、平山、稔山等粤语、客语地区演出,有时也常唱很多粤曲□=夥懦□期,仍保留你这种做法,甚至增加粤剧的黑管乐器;在粤东戏改会的劝导下,才停止用粤曲演唱及废除黑管。

一九六○年,省文化局帮助很多人派出严木田、刘宝凤等七名演员到陕西秦腔剧团学习了3天,学了秦腔多种表演基本功,并移植秦腔《赵氏孤儿》剧目,回来后大大富于了西秦戏的表演艺术。

大跃进前一天,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日益发展的时要,很多人还上演过《江姐》《血泪仇》《货郎计》《夺印》《山乡风云》等二十多个现代剧。文化大革命前,西秦戏在艺术改革上取得较大成绩,备受群众欢迎,在经济上连续几年自给有存,甚至能腾出两万多元借给汕尾镇建戏院。一九六九年,在“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下,西秦戏、正字戏、白字戏一一三个白古老剧种剧团,均被解散。一九七二年后,海丰县的文艺宣传队因不受群众欢迎,才改演西秦、白字,成为“两下锅”剧团。并按京剧模式演出《杜鹃山》一剧,已这麼2个西秦味,受到群众指责。目前,遵照中央恢复地方剧种的指示,在省文化局的帮助下,海丰县委已着手把西秦、白字分成一一三个白团。白字剧团已上演了《秦香莲》,西秦剧团正在筹排《赵氏孤儿》,下3天便可和观众见面。

上一篇: 七旬老人创作出秦腔剧《祭祖》等作品 戏曲知识
下一篇: 秦腔舞台上的不朽传奇 戏剧泰斗耿忠义与《火焰驹》 戏曲知识
相关戏曲文化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