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京剧念白的新尝试 -剧评赏析-菊坛文萃-戏曲艺术戏曲知识

戏曲名家 947 2022-10-18 22:20:24

改革京剧念白的新尝试 -剧评赏析-菊坛文萃-戏曲艺术戏曲知识 ,改革京剧念白的新尝试,,,,剧评赏析,菊坛文萃,戏曲艺术戏曲知识 改革京剧念白的新尝试 -剧评赏析-菊坛文萃-戏曲艺术戏曲知识 中国戏曲人物

中国京剧院一团演出的《王昭君》,是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改编者(戴英录、邹忆青)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锐意革新,尤为突出的是剧中人都念京白。

传统京剧的念白,历来分为京白、韵白两种。前者是构成普通话标准音的北京语音,后者为湖北、安徽、河南等地方音的韵律化。兼收并蓄,京、韵一体,成为京剧念白的固有形式。作为新编的历史京剧,《王昭君》中的角色不念韵白,都念京白,无疑是个新尝试。迈出这一步是需要胆识的。我由衷地赞佩该剧导演李紫贵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也赞佩杨春霞等演员敢于实践的闯劲。

杨春霞扮演王昭君,在念白上探幽入微,字字清晰,既落落大方,又饶有韵味,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扮相十分协调。其他人物如汉元帝的京白在吐字上注重抑扬顿挫,富于节奏感,而宫女盈盈、戚戚的京白又较为口语化,很有生活气息。观众高兴地说:“这样念白好,都能听得懂。”实践表明,这一新尝试合乎群众的心愿,顺乎时代的潮流。

由此我想到:京剧的念白必须改革。传统京剧自可不必强求,新编历史京剧也可分念京白、韵白,但一定要立足于观众喜闻乐见,听懂看懂。所谓唱、念、做、打,念是重要的一环。一出戏的念白如果听不清、听不懂,又怎能使观众进入剧情,受到感染,激起共鸣呢?因此,我认为,韵白大可不必楗仿湖北等地方音上韵,尤其是那些艰涩难懂的“上口字”更可舍弃不用。传统京剧中的“上口字”;或为古代语音的遗留,或为现代方音的吸收,或为二者俱兼。它的出现,与京剧的历史沿革密不可分。京剧的前身是徽调、汉调。这就给京剧的念白带来了古音和方音的影响。如“脸”字上口读“检”音,便是古代的发音;“何”字上口读“活”音,又是湖北的方音。如果说这类读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于避免,时至今日就不能把它当作京剧的精华而加以维护了。

各地戏曲有各地语音的风格和特点,京剧一旦形成,自应以北京语音为规范,为什么非要继续保留古音、采用方音以致混淆视听呢?时代在前进,观众在演变,京剧也必须发展,不应拿一成不变的旧格律去“改造”观众,而应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去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中国京剧院三团演出的《李清照》,李维康、耿其昌等演员念韵白一律不用上口字,基本按北京语音上韵,比较好听好懂。该剧导演郑亦秋也是一位力主创新的老将。这些多年从事戏曲工作的老导演,这些长期活跃于舞台的中、青年演员,敢于破除陈规旧司,大胆走革新之路,那么,历史悠久的京剧艺术必定能更好地和广大群众相结合,走向新的繁荣。

上一篇: 跃马扬鞭新昭君 -剧评赏析-菊坛文萃-戏曲艺术戏曲知识
下一篇: 简谈川剧《易胆大》的艺术特色 -剧评赏析-菊坛文萃-戏曲艺术戏曲知识
相关戏曲文化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