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秧歌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戏曲知识

戏曲名家 764 2023-11-10 15:54:00

繁峙秧歌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戏曲知识 ,繁峙秧歌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戏曲知识 繁峙秧歌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戏曲知识 中国戏曲人物

繁峙县因寺庙多而得名,处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忻州市。繁峙秧歌戏流行于繁峙县及俯近地域京剧。

"秧歌"曲调于明万历年间传入繁峙的奋地和白马石一带(今属应县),当时只是两种在街头跑摊子演唱的广场艺术,群众称之为"玩艺儿",又依地名称其为"奋地秧歌"京剧艺术。清代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张信、张代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调、器乐曲牌下发起来加以改进,并吸取了许多剧种的唱腔融合于"秧歌"之中,移植了许多剧种的剧目将其搬上舞台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流传至今京剧艺术。1956年10月1日,繁峙县政府把流散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剧团京剧文化。

繁峙秧歌在长期孕育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朔州秧歌、盂州秧歌,民歌、时令、小调以及曲艺、北路梆子、晋剧等的曲调和剧目的精华,充实形成了另一方多元化的艺术型态。繁峙秧歌的唱腔、曲牌、小调、训调、民歌等类别繁多,品种齐全,现有86个剧目、7八个曲牌,其代表剧目有早期的《安瓜》、《打灶君》,以及过后的《九件衣》、《花厅会》等。其包含早期的民间小戏,又有逐渐发展的连本大戏。繁峙秧歌唱腔型态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其中板腔体的基本板式有10种,曲牌体的"训调"有17种,另外还有若干个小调,器乐曲牌7八个。

繁峙秧歌戏是由民间舞蹈演变成为戏曲的,至今仍存留有演变过程的痕迹。尤其它的唱腔融会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上一篇: 沪剧名家 沈仁伟 简介 戏曲知识
下一篇: 钱林森 越剧编剧 钱林森 戏曲知识
相关戏曲文化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