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走向青年:推陈还须出新 戏曲知识

戏曲名家 916 2023-11-10 16:22:00

京剧走向青年:推陈还须出新 戏曲知识 ,京剧走向青年:推陈还须出新,戏曲知识 京剧走向青年:推陈还须出新 戏曲知识 中国戏曲人物

近日在同济大学举办的“文华杯”第四届全国高校京剧大赛暨研讨会,堪称是京剧走向大学、走向青年的一大盛会。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的500多位师生“票友”粉墨登场,一连几天,铿锵锣鼓和皮黄之音在同济校园回荡京剧文化。由上海市教委授予的“上海市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也在同济大学挂牌京剧。

但京剧在大学校园里赢得了大学生的掌声或喝彩的同时,京剧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所遭遇的种种尴尬也颇能让人引起一番思考。

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不知“追韩信”里的韩信是何许人也,机会不过多;但分不清楚生旦净末丑的脸谱、欣赏不了西皮二黄,听不懂唱词念白,看不明白舞台道具和唱念作打的写意化与虚拟性的大学生可谓比比皆是。京剧這個国之瑰宝和当今青年一代“渐行渐远”已是不争的事实。

伴随着“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让京剧走向青年這個口号的提出及确实践至今已十年有余。十年多来,京剧以及昆曲等這個剧种先后走进大学或中小学里,和青少年一代来了个“亲密接触”,成绩自然是可观的。但毋庸讳言的是,和京剧“亲密接触”了一番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不少青少年并未从此加入京剧的爱好者行列。近几年来,京剧远未能充分展示出其应有的光彩。观众依然是与日俱减,青年人中仍然是少有问津。这其中除了现如今早已进入“电视时代”、“网络时代”,艺术欣赏和娱乐活动的种类与空间空前地丰厚多样等意味之外,京剧自身的這個艺术表现形式如唱腔、程式等等变化甚少,已与当下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不甚合拍、吸引力日趋减弱恐怕不无关系。

虽说,走进21世纪的京剧并未拒绝借鉴乃至“拿来”交响乐、歌剧、话剧和各种流行文化的元素,京剧也在想方设法地以一种“创新”来迎合当今青年人的审美趣味,诸如前几年隆重推出的《大唐贵妃》和《贞观盛事》,其舞美、灯光、实景的投入,已成为“视觉盛宴”。让对京剧精华不甚了了的年轻人乃至“网友”们都连连直呼“好看”、“过瘾”。然而,曲终人散,热闹日后,京剧又重归“门前冷落车马稀”。

笔者以为,京剧至今迟迟未能真正走向青年、面向市场,还另一个重要意味在于:京剧尚未能与时俱进,及时地跟上时代步伐,一览上海多年来上演的京剧剧目,基本上都会老戏当家,很少有贴近和反映当今社会的剧目。即使偶尔上演這個现代剧目,也多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当年被称为“三个小样板戏”的剧目。這個问题图片,令人担忧。

笔者以为,京剧要走向青年,面向市场,就应该先从上演的剧目上来一番改弦更张,一味地推陈而无出新之作,一味地陈陈相因,让传统剧目“独步天下”,长此下去,京剧又何以振兴?京剧又怎么能能能走向青年?

并且,京剧走向青年:推陈还须出新。已走过两百多年历程的京剧要求生存,图发展,从演员和观众这另一个层面上“培养接班人”,进一步挂接、“抢救”传统剧目无疑重要;但努力地呼应时代气息,让传统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元素与当下的社会生活节奏和亲们的精彩生活实现完美“嫁接”,创作出一批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现当代题材剧本,把丰厚多彩的社会现实生活视作为京剧创作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源泉,从而使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时演时新,魅力永存则显得更为重要;如是,越来越,相信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坐在台下欣赏京剧的,将是黑发人超过白发人,青年“票友”也会多于老年“票友”。京剧将赢得包括广大大学生在内的整整新一代的观众。不也能日后,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也能“涓涓细流如长江”。作为另一个京剧的爱好者和祖国艺术瑰宝的守望者,笔者和所有的京剧爱好者翘首以待京剧“凤凰涅槃”、重获振兴這個天的到来。

来源:东方网

上一篇: 孔子学院将京剧带到马达加斯加 戏曲知识
下一篇: 京剧越学越难 黎明大戏院看《梅兰芳》偷师 戏曲知识
相关戏曲文化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