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戏牡丹》-黄梅戏经典传
1013
2022-07-03
看过话剧《明月初照人》之后,有一种清新之感,思其来由,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
手法
这个戏写的是爱情,但并不纠缠爱情的本身,而是借爱情的题,写人物的心;作者不让男角色登场,却又无人似有人,剧中运用了人们熟悉的“巧合”,但不是为巧而巧,而是借“巧”以激起人物的内心冲突;有悬念,但不是故弄玄虚,而是让人预测到可能出现的结果,迫切想知道“怎样解决”而引起更大的兴趣……如此等等。
其实这些手法并不是第一次使用,可是人们觉得有新意,关键在于没有“死用”,而是为了刻划人物心灵,选择了“非用不可的”。把有限的手法,用在刻划各种性格的人物身上,其变化则无穷,新意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见,有变化,手法才灵活。根据内容来变,则出新;脱离内容来变,则荒诞。
有“人”
生活中的“事儿”本来都是“人”干出来的,可是常常有一些戏,不是写人,而是写“事儿”,结果“人”成了“事儿”的附属品,然使人乏味。《明月初照人》的好处就在于:台上那些“事儿”,都是台上那些“人”办出来的:没有常阿姨的“走后门”,就没有范家的买卖婚姻;没有春嫂的倔犟和快嘴大嫂的热心,方若明也来不到范家,发现不了二女儿的对象,即便发现,自尊心也不致受到损伤,发那么大的火儿,大女儿如果不是那种。性格,也不会爱上指导教师,也就没有了这个难题,方若明也就不会出现激烈的内心矛盾……一切情节,都是由人物的性格行为交织起来,构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观众看戏,就象在生活中了解人那样,在人物的行动中看到其内心深处。而日县存两个多小时里.就能看到在生活中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品味出来的东西,怎能不是一种艺术享受呢?
有“情”
情动于衷,而发于心,要让戏有“情”,关键在于“衷心”,而不在于“豪言壮语,或“带刺儿”尖刻。《明月初照人》中的台词,都是些大实话,人物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在行动,故事也不是什么“重大事件”,但是从这一切中,使人感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理性正在不知不觉地代替着习惯的心理和观念,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而方若明正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形象,她的性格既刻印着现实的矛盾,也展示着发展的趋向。而且敢于展示这种趋向,是需要有热爱生活的“心”与“情”的。生活中的美与丑总是并存而又斗争着的,艺术家的“特殊功能”,就在于要看到生活中的美,而不是整天盯着那点儿丑,才能站在时代思想的前端,而不是尾随追赶或从旁边指责。发现生活的美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思路才能清,其意才能新。